【澳洲日】至少6華裔獲頒勳銜 貢獻科研體育事業和社區服務

2022年澳洲日的授勳名單公佈,有1040名澳洲人獲得殊榮,其中包括至少6位來自各行業的華裔人士。

At least six Chinese Australians are awarded Order of Australia on 2022 Australia Day.

At least six Chinese Australians are awarded Order of Australia on 2022 Australia Day. Source: SBS

澳洲勳章( Order of Australia)包括綜合類勳章和軍事類勳章。綜合類分為四個級別,分別為澳洲同伴勳章(AC)、澳洲官佐勳章(AO)、澳洲員佐勳章(AM),以及澳洲勳位勳章(OAM)。

今次有三位華裔獲得澳洲員佐勳章,三位獲得澳洲勳位勳章。他們接受了SBS中文的訪問。
LISTEN TO
Interview with a few Australian Chinese who got OAM and AM in 2022 Australia day image

澳洲國慶日多位華人獲授勳

SBS Chinese

26/01/202205:31

林敬賢

格里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醫學院的病理學主任林敬賢(Alfred King-yin Lam)教授獲頒澳洲員佐勳章。他一輩子埋首醫學研究和教學,半生在香港,半生在澳洲,在不同的地方做著同樣傑出的貢獻。

在職業生涯上,他雖然中途結緣澳洲,但當年其實「完全沒想過移民」。他1988年畢業後,在香港大學研究十載,期間參與國際病理學研究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Pathology)、香港醫學組織聯會等機構的國際交流,令他「小有名氣」,因而獲得澳洲院校的邀請。
Professor Alfred King-yin Lam is awarded Member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Professor Alfred King-yin Lam is awarded Member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Source: Supplied
從2001年開始,林敬賢先後為庫克大學(James Cook University)和格里菲斯大學開拓醫學院的研究和課程。

他坦言當年年輕,對澳洲的情況一無所知就很放鬆地過來,來到才發現這裡非常缺乏醫生和醫學學者,而庫克大學所在的Townsville對比香港就如鄉下。他笑言,除了幾位老移民婆婆,「我基本是當地第一個香港人」。

驅使他適應、留下的,是澳洲在西方國家的國際聲譽。他坦言香港醫學界的國際地位不高,在香港要比在澳洲付出更多、做出好很多的成績,才能被國際所看見。
可能我在香港做得更叻,但在澳洲才能更受亞太地區認可。
有了這種對比,他感覺在澳洲更加易發展事業、更加能一展所長,加上漸漸覺得澳洲的生活很舒服,於是一邊教書一邊研究,便度過了二十年。期間他到各地交流、講學,參與國際病理學機構,也獲港大、昆大和鄭州大學等頒發榮譽教授。

回憶香港歲月,林敬賢表示成功的關鍵是「肯捱」,因為當年的香港社會資源充足、多勞多得,令他在學術上、人際網絡上、經驗上都獲益良多。雖然他口中「嫌棄」現在年輕人不夠勤力,但其實很積極幫助他們。

作為港大澳洲校友會昆州主席,他除了照顧初來昆州的年輕校友,對其他香港年輕人也是幫得就幫。他也憑著在港人脈,幫助想去香港實習交流的本地華人學生尋找機會,加強兩地交流。
Professor Alfred King-yin Lam is awarded Member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Professor Alfred King-yin Lam is awarded Member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Source: Supplied
對於今次獲政府授勳,林敬賢感謝提名他的本地學界同仁,令他充滿作為香港移民憑自己努力獲得認同的自豪感。

歐彩霞

祖父從海南島下南洋、由大馬移民南澳的第三代華僑歐彩霞(Cathy Chye Yah Chong),獲頒澳洲員佐勳章。她在澳生活53年,前半生服務醫療系統,後半生奉獻華人社區。

歐彩霞於1968年以澳洲政府的科倫坡計劃(Colombo Plan)赴阿德雷德修讀護士,並擔任安老及深切治療部醫護38年,因此對疫情期間前線醫護感同身受,對目前人手緊張、日夜加班的狀況非常擔憂。

記者問及她的職業生涯,她沒有提到資料顯示曾在皇家阿德雷德醫院、Flinders醫療中心、醫療服務管理學會等擔任的職務,反而回憶起當年身為人母,一邊全職醫護工作、一邊兼職進修各種醫護資格的艱辛歲月,「所以我特別理解那些要工作的媽媽。」
Cathy Chye Yah Chong is awarded Member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Cathy Chye Yah Chong is awarded Member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Source: Supplied
退休前,能講流利華語的歐彩霞已積極轉變身份,投身社區活動,服務本地華人。她是澳洲海南同鄉會的南澳會長,曾兩次前往中國尋根,她希望疫情過後也能帶兒孫回去看看。

她也是南澳華人福利會會長,並在澳亞藝術節(OzAsia Festival)、Adelaide Festival Centre基金會、政府的多元文化事務委員會、南澳BreastScreen、阿市中國城協會、扶輪社等機構擔任代表、董事、顧問和主席等職務,也為當局的多元文化社區醫療政策提供意見。

為表彰歐彩霞的貢獻,南澳政府在2019年授予其年度州督多元文化獎中的傑出個人成就獎。而今次更獲聯邦政府授勳,她認為是對其工作的一種認可,也希望繼續為社區作出貢獻。她說:「我73歲,還很年輕!」
Cathy Chye Yah Chong (right) is awarded Member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Cathy Chye Yah Chong (right) is awarded Member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Source: Supplied

劉化鶤

澳洲工程院院士、伍倫貢大學(UOW)超導與電子材料中心傑出教授劉化鶤(Hua Kun Liu),獲頒澳洲員佐勳章,以表彰其在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領域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劉化鶤來自中國,曾任教於中國瀋陽的東北工學院(後為東北大學)。她1986年移居澳洲,先在新南威爾士大學(UNSW)材料系開展科研工作8年,隨後於1994年在伍倫貢大學創建和領導能源材料研究項目,至今已28載。

作為澳洲研究委員會的教授研究員,她還參與澳洲電動車研究和可再生能源項目。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Hua Kun Liu awarded Member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Hua Kun Liu awarded Member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Source: Supplied
回首在澳洲這36年科研之路,劉化鶤最引以為傲的是桃李滿天下。「(這些年)培養的95名博士研究生畢業之後,一部份留在澳洲,大部份回到中國,還有的在其它世界各地發展......做出傑出的貢獻。」

至於自己所獲得的成就,她則謙遜地表示:「實際上工作都是我的同事們、研究員、還有研究生(在做),他們做的工作更為之多,在實驗室裡他們經常會工作到夜裡。」
取得的成果歸功於這些在前線做研究的人員。
她也感謝中國的培養:「畢竟是我們在中國受的教育,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我還唸了研究生……這些中國的教育給我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能在澳洲開花結果。」

劉化鶤的丈夫竇世學教授在2019年已獲頒澳洲員佐勳章。對於夫妻兩人先後獲得這一殊榮,劉化鶤說:「我們很高興,澳洲給了我們榮譽。我們非常感謝澳洲的人民和政府。我們做的貢獻不僅是給澳洲,也對發展中國和澳洲的友好關係做出貢獻。」
Hua Kun Liu and Shi Xue Dou visited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2014.
Hua Kun Liu and Shi Xue Dou visited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2014. Source: BIT

雷麗娜和楊倩

剛剛在去年的東京殘奧會代表澳洲隊奪得兩枚乒乓女單金牌,此次又獲頒澳洲勳位勳章,雷麗娜(Lina Lei)和楊倩(Qian Yang)都向SBS普通話組記者表示,感到非常驚喜。

雷麗娜說自己的第一感覺是「不可思議」:「就是這麼快得到這一榮譽,確實是我沒有想到的。」

即便與楊倩互通有無後,她依然不敢相信新移民來澳僅四年多便獲得這一殊榮。

楊倩則說,起初收到通知都不知道這是一個甚麼獎項,在查詢後才發現如此重要。「很希望可以得到它,最後能得到它很開心。」
Chinese Australian table tennis players Lina Lei and Qian Yang awarded Medal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Chinese Australian table tennis players Lina Lei and Qian Yang awarded Medal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Source: Helen Chen
作為專業的乒乓球選手,雷麗娜、楊倩是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結束後一年移居澳洲的。

在此之前,兩人可謂「久經沙場」的老將。雷麗娜在2004年便開始了自己的殘奧之旅,隨後自2008年北京殘奧會開始,先後奪得5金3銀,包括2枚女單金牌,在東京殘奧會所獲得的是她第三枚女單金牌。

楊倩則在16歲的參加了人生中第一次殘奧會,有過1金3銀的好成績,在去年第三次參加殘奧會時獲得了自己的第一枚女單金牌。

在澳生活四年多,雷麗娜的心態也在發生變化:
我可能也完成了我的夢想,現在更多享受乒乓球。
說起當時移民的初衷,雷麗娜和楊倩都說更多考慮的是在此生活的適宜程度。雷麗娜說:「對我來說,初衷是找一個英語國家,提高英語水準。經過一段時間,生活節奏挺適合我的,才最終決定長期生活在這裡。」

與麗娜同期來澳的楊倩幾乎也是抱著同樣的想法而移民,兩人曾經還是室友,共同經歷過諸多新移民都能體會的適應期,也一同在來澳兩年後重拾職業生涯。
談到此次獲頒OAM的意義,雷麗娜表示:「也不是我們特別厲害,確實是因為職業特殊性決定了。給我們這個勳章,對我們來說也是職業生涯的認可,很榮幸,讓我們能更融入這個社會。」

在她看來,在拋開身體的局限後,積極參與體育運動這一過程本身就會帶來很多進步。

「殘奧會就是給殘疾人更多(機會)參與社會,體現自己的價值,不是說身體有殘缺,就被社會拋棄了,其實你也可以做到自己的最好,跟奧林匹克的精神是一樣的。」

而兩人下一步的目標也同樣簡單:盡力做到最好,認真對待每一場訓練和比賽,對得起這枚勳章。

陳月蘭

準備慶祝88歲生日的陳月蘭(Leila Yu Lan Chin),因對達爾文華人社區的竭誠服務而榮獲澳洲勳位勳章。

陳月蘭在台山出生,12歲到香港住了7年,1953年婚後來到達爾文,一家定居於此已經將近70年。剛到澳洲時,「我不會英文,也不識字,也不會看。」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幫助下,她每天學一點,說一點。她笑言:「現在我已經會說很多了。」

到今年5月,她已在達爾文中華會(Chung Wah Society)服務30周年了。說起服務社群的初衷,她說:「我喜歡煮餐,喜歡大家老朋友(在一起),幫助別人。」
Yu Lan Chin awarded Medal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Yu Lan Chin awarded Medal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Source: Supplied
陳月蘭會召集大家,組織節目,並且施展廚藝,為長者準備食物。

「我在中華會為老人服務,每兩個星期就會去一次。我會準備午餐,讓大家高興、聚會。大家過來打麻雀或者做其他事。大家見到彼此都很開心。我們還有museum(博物館),大家也會去看。」

她廚藝了得,中餐比如白切雞、豉油雞不在話下,偶爾也會煮西餐。「老人家喜歡吃雞,有時就會加薯仔、青豆、粟米,一起燜雞給大家吃。」

這30年的社區工作風雨無阻。她的大女兒Melanie每次就會開車送她去,然後傍晚時接她回家。車程大概15分鐘。通常陳月蘭在早上8點左右出發,然後下午5點多回家。

在媽媽影響下,大女兒從18歲開始一直在中華會做義工,同樣已經服務數十年。陳月蘭的家翁也在中華會服務。
(祖孫三代)都是做義工,我們中華會的人都不收錢。
雖然已是耄耋之年,她至今仍會去中華會:「我仍然會去,還是會煮餐(給大家吃)......在新冠疫情之前,以前有六七十人,現在就少一些人,四五十人。」 

談及勳章,在社區工作數十年的陳月蘭表示「從未想過」,但非常感激。「出去幫人我心裡感到歡喜,但沒想過要獲得甚麼榮譽。我沒有收到甚麼信件通知我獲得這個榮譽,是中華會那裡告訴我才知道。 」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


分享
Published 25 January 2022 11:06pm
Updated 12 August 2022 2:54pm
By Koma Cheng, Helen Chen, Xinyu Li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