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百寶箱】共享單車已告失敗?

Ride sharing bikes at Waverley Oval, Bondi Road.

Source: SMH/ Lucie Billingsley

下載 SBS Audio 應用程式

其他收聽方法

近期多間共享單車服務公司宣佈結束營運。事實上,共享單車計劃在其他國家(包括中國及美國)都實行得相當成功。但為何共享單車在澳洲卻面對百般挑戰?而這個行業又能否「死而復生」?余睿章在今集「時事百寶箱」為大家講解。


共享單車企業去年在雪梨及墨爾本等城市急速擴展業務,推出「無泊位」共享單車。但由於市面共享單車氾濫、騎單車者數量不足、墨爾本實施新停泊守則,令共享單車公司根本難以營運。中國公司「ofo」最近宣佈全面撤出澳洲;「oBike」新加坡公司則在七月初宣佈清盤並撤出墨爾本市場;本地企業「Reddy Go」亦終止在雪梨的業務,並免費向顧客派發單車。究竟澳洲這股共享單車熱潮是否已經過去?
目前的現實是多間共享單車服務公司都未能從中賺取利潤,包括「oBike」、「ofo」及在全球200個城市都有共享單車業務的「Mobike」。除了投資者注資外,這些公司都依賴用家每程車程的費用及向顧客收取按金以獲取收入。但根據共享單車服務供應商向雪梨各市議會提供的數字,截至本年二月,雪梨註冊使用共享單車的人數只有14.2萬人,而他們整體平均每天只使用共享單車6,600次。
這些公司失敗的原因,歸根究底或由於共享單車計劃可靠度不足。澳洲廣播公司分析指,顧客要求的是一個可靠的共享單車網絡、一批安全可用的單車及頭盔、容易且方便找到的單車停泊點。曾經在美國紐約使用當地共享單車服務的騎單車人士黑德爾(Paul Hindle)表示,雪梨的共享單車計劃令他非常失望。他說:「無泊位的共享單車系統意味用家需要隨意在任何地方停泊單車;但同時亦表示, 用家每早上班、踏出家門時,未必能夠找到一輛停泊在合理距離的待用單車。」此外,澳洲騎單車組織「單車網絡」行政總裁理查茲(Craig Richards)亦指出,共享單車計劃若得適當的公眾教育、服務公司與地區政府或監管部門互相協調等方面之配合,事實上是可以成功的。

其實,建設有固定泊位的共享單車服務雖然較為昂貴,但這個形式卻在多個城市都造就較為顯著成效,包括紐約、巴黎、倫敦,甚至是布里斯本。在紐約,市政府與美國銀行花旗集團合作推出的「Citi Bike」共享單車計劃,是全美國規模最大的共享單車服務;用戶可以在其中一個停泊點取用單車,用後亦可在任何一個停泊點交還單車。雪梨科技大學管理學教授約瑞安(Emmanuel Josserand)表示,假如共享單車公司得以壟斷或寡頭壟斷市場,並與政府的政策相配合,共享單車或可大有作為的。研究亦指出,共享單車服務需要成為城市交通網絡的其中一環,才能得以發揮作用。而騎單車組織「單車網絡」行政總裁理查茲則仍然深信,共享單車有潛力在澳洲盛行。他說,隨著城市不斷發展,共享單車未來將可成為本地交通網絡的重要一環。
Bike-Share
After nearly a decade of operation, Brisbane’s CityCycle scheme still needs to be subsidised. Source: Ash Kyd/flickr, CC BY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