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財案】移民最快明年年中才能來澳

政府會在明年年中開始,政府逐步恢復讓永居及臨時移民回澳。

政府會在明年年中開始,逐步恢復讓永居及臨時移民回澳。 Source: "Sydney Airport" by Simon_sees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2.0

下載 SBS Audio 應用程式

其他收聽方法

聯邦財長費登堡昨晚公布任內第三份財政預算案, 亦是澳洲面對疫情後第二份財案,他在宣讀財案時指出,澳洲在疫情期間的經濟,仍然表現出色,而政府預計今個財政年度赤字為1610億元,而到2021至22年的財政年度,赤字會降至1060億元。


費登堡讚揚澳洲國民不論是在前線對抗疫情的醫療團隊,甚至大小商企都能夠支撐在疫情下的澳洲經濟,發揮澳洲團隊精神,他又認為大家都應該感到自豪。

其實政府在疫情初期對本地經濟前景並不看好,因為當時政府預計澳洲失業率會達致百分之15,而經濟亦可能收縮超過百分之20,並預計有200萬澳洲人失業。但澳洲經濟卻在疫情期間做得十分出色, 甚至就業率更超過疫情前的水平, 而失業率就只有百分之5.6,連財長自己都表示,失業率比兩黨聯盟政府上任時還要低。而比較其他先進國家,像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等,澳洲失業率屬於偏低,所以,在這個有利情況底下,財長亦宣布會繼續為超過1000萬澳洲國民提供減稅優惠。

費登堡表示: 『中低收入人士如果是單身, 最高可獲得1,080元扣減,而如果是夫婦,最高可獲得 2,160元扣減。所以他們會有更多金錢花在本地整體經濟上和創造就業機會。』

不過,政府並無進一步進行經已立法的第三階段減稅措施,而該項措施的主要受惠者是高收入人士。

另一方面,小生意人士亦是今次財案的贏家之一,因為他們將進一步受益於政府4540萬元、為他們度身定制的計劃,例如改善一些數碼科技。同時,政府亦會撥款800萬元支持小生意和家庭企業人士,另外,亦會撥款約一百萬,用於支持小生意人士的心理健康。澳洲小生意委員會的斯特朗(Peter Strong)表示,很高興看到政府繼續給予小生意人士即時扣稅的方案,不過,他希望政府能夠找到一種方法令更多工人可以前來澳洲,繼續推動本地的製造業、建築業和國內旅遊業。

由於政府推出疫苗接種的計劃受到批評,所以財案亦會撥出19億元,用於測試、追踪以及設立治療呼吸道診所並擴大遙距診症服務。

另外,未來四年,亦會額外斥資 132 億元用於國家殘障保險計劃(NDIS),同時,基於早前有關老年護理服務皇家委員會對老年護理服務的建議,政府亦會在未來四年撥款 1,190 億元用於老年護理服務,另外,會斥資177億元改善老年護理系統, 並會額外撥款提供 80,000 個家居護理計劃,並會增加護士及照顧者陪伴有需要長者的時數。

澳洲老齡化議會對政府增加撥款表示歡迎,但工人聯合工會的發言人史密斯(Carolyn Smith)認為政府的撥款並不足夠,同時亦來得太遲。

預算案亦提到住屋問題。費登堡表示,澳洲比以往過去20年建築了更多的房屋,而他相信主要是因為政府推出的HomeBuilder計劃。而在今次財案,政府會更進一步幫助國民實現居者有其屋的願望

費登堡表示:『在今次預算案中,政府會進一步擴大對住房方面的措施,包括再幫助另外10,000名首次置業人士以百分之5的按金購買新房屋,亦會支持10,000名單身父母以百分之2的按金購買房屋。同時,亦會增加「首次置業者超級節省計劃」 (First Home Super Saver Scheme)的金額從30,000元增加到50,000元。而兩黨聯盟政府是會支持國民擁有自己的房屋。』

政府亦會撥出超過十億元用於保障婦女安全,包括提供更多的緊急住宿、法律援助、輔導同財政上的支持。不過,澳洲退休金基金的行政總裁謝林克(Eva Sheerlinck)表示,預算案忽略了一些經已退休而活在貧困之中婦女的需要。至於托兒服務、精神健康、退伍軍人服務和教育亦會獲得額外撥款。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政府並無增加移民人數,只是將移民名額保持在160,000人,包括79,600個技術移民名額同77,300個家庭名額。至於以人道主義方式申請移民的名額亦與往年一樣,維持在13750個名額。一些支持難民的人士對政府這個決定感到失望,因為他們認為移民對澳洲的經濟復甦是十分重要。不過,財長就表示,由明年年中開始,政府會逐步恢復讓永居及臨時移民回澳。至於其他措施和各界對財案的看法,請大家留意今天的「財案專輯」。
在澳洲,所有人必須保持至少 1.5 米的社交距離。

目前可在澳洲多個地方接受新冠病毒測試。如出現傷風或感冒症狀,應致電家庭醫生或撥打 1800 020 080 致電「全國新冠病毒健康資訊熱線」,以安排進行測試

聯邦政府推出的追蹤新冠病毒的應用程式 COVIDSafe 可在手機中的應用程式商店下載

SBS 致力為澳洲多元社區提供最新的新冠疫情資訊。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最新報導,請前往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