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之聲】中文翻譯差別會否引發華人社區對公投信息的誤解?

澳洲人將在今年較後時間,公投決定是否將原住民之聲寫入憲法。有討論稱,不準確的中文翻譯不僅可能會引起華人社區的誤解,還可能會影響他們對公投做出的決定。但是,這種不連貫的翻譯被指也出現在聯邦政府的公投網站。

當維州澳華社區委員會(Chinese Community Council of Australia - Victoria Chapter,CCCAV)主席李建民博士在社交媒體微信上讀到將原住民稱為「第一國民」、將非原住民形容為「第二國民」的說法時,這引發了他的思考。

李建民博士向SBS中文表示,除了部份人對原住民歷史和公投的了解不夠之外,與原住民國會之聲(Voice to Parliament)相關中文翻譯的不準確、不連貫和不統一,也是多元文化社區可能會對公投產生誤解的原因。

「有些社區中的人看到『第一民族』的說法,就會覺得原住民是第一位的、優勝於其他民族的。」

李博士認為,儘管「第一民族」本意並不含任何貶義,但這就是中文翻譯的微妙不同可能帶來迥異後果的例證。

關於原住民事務的中文翻譯爭議

關於原住民事務的中文翻譯爭議,全國筆譯員及口認員認證機構NAATI(National Accreditation Authority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特級翻譯、蒙納殊大學(Monash University)教授秦潞山接受SBS中文採訪,他認為,對於原住民事務的相關表述,有兩種常見的中文錯誤表述——而這也出現在了政府的公投官方中文文件之中。
  • 政府公投網站仍存在「土著」的說法

第一是「土著人」的說法。六月,聯邦政府剛剛將公投網站上的中文翻譯從「土著居民」更改為「原住民」。然而,目前, 該網站及其提供的簡體中文社區工具包 (Community toolkit)中仍可見「土著」、「非土著」、「土著事務處」等說法。

秦潞山認為,「土著」一詞被認為是不合適的,「因為是比較含有貶義的,比較居高臨下的意思,是要與所謂的主流文化相對比。」
WeChat Screenshot_20230804171412.jpg
在政府公投網站上,仍有「土著」的說法。 Credit: voice.gov.au
他說,將原住民相關用語翻譯成中文,要充分考慮到中文詞彙本身的發展歷史。

秦潞山指出:「台灣最早用『土人』稱呼原住民,後來在40年代,慢慢改成了『原住民』。」

「台灣用『原住民』這個詞就避開了『土』這種有貶損意義的詞,開始使用比較中性的詞彙。」

西雪梨大學(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澳華藝術文化研究院院長韓靜教授也有同樣看法。

韓靜教授向SBS中文表示,在中文表述中,「土」、「土著」本身可能並無任何冒犯含義,澳洲華文傳媒也曾長期沿用「土著」。

但是,結合原住民長期以來無法得到承認的歷史,「土著」有可能被認為具有冒犯性含義。
  • 「First Nations」 的中文譯法之爭

除此之外,秦潞山教授還認為,將「First Nations」翻譯成「第一民族」並非恰當之選——雖然這是一個中性詞,但在涉及到原住民時可能會導致誤解。
在中文中,『第一』有最好、了不起、優秀的意思,所以導致『第一民族』、『First Nations』聽起來有一個等級概念在裡面。這會導致在公投時,有人認為把第一民族加到憲法裡,就變成原住民是第一等身份。那麼我們跟他們是平等的,為甚麼他們身份比我們高?所以我們就要投反對票。
秦潞山教授
秦潞山教授 「這種等級概念對原住民也是一種不尊重,損害了他們本身的平等的價值和權利。」

李建民博士認為,這種擔憂在中文社交媒體中出現的部份錯誤信息中得到了印證。

他說,在微信上,他見到了將「第一民族」與「一等公民」「第一國民」的說法。他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與中文中「第一」的說法含有「優勝」、「優先」的含義相關。
20230804171205.jpg
秦潞山教授(左)認為,將 First Nations 譯為 原住民族 更加恰當。李建民博士(右)表示,政府網站應該避免「土著」的用法。 Credit: Supplied
29歲的Tony Han在雪梨生活了近十年。他說,他對公投的了解,幾乎全部來自於微信和華人網絡論壇。

「一開始覺得原住民之聲肯定是個好事,後來看到有人在微信上說,如果大家已經都是平等的,那為甚麼還要專門設立原住民之聲?就覺得好像有點道理。」

秦潞山補充說,「第一民族」的用法還忽視了原住民的特異性。「First Nations、First Nation Peoples,加了一個s,它的數就發生了變化,但中文是沒有的。」

他說:「這就意味著缺乏特異性,不能確定具體的是那個原住民族。原住民族所具備的獨特身份、歷史、他們經歷過的鬥爭,受到的苦難,都沒有體現出來,就是一個寬泛的通用名詞,抹去了他們的個性和獨特的文化遺產。 」

「這是一個被過度簡化的詞,有點暗示只有一個民族、一個群體。過分簡化了原住民文化、語言和歷史的豐富性。」 因此,秦教授認為,用「原住民族」更能傳遞英語的「First Nations」的內核。

韓靜教授的觀點則相左。她認為,將「First Nations」翻譯成「第一民族」是正確的。

「這不是翻譯的問題,而是社區對原住民的歷史文化不了解。我們叫他們『First Nations』,就是因為他們是最先出現在這片土地上的;而後來歐洲殖民者不承認他們的存在,說這是無人居住之地。所以這時候才更需要恢復他們原本的狀態,而並不是給予他們特殊待遇。」

原住民相關用語需要文化敏感和翻譯一致

在澳洲,約550萬人在家說英文之外的語言。令他們準確了解公投信息並做出自己的決定是至關重要的。

秦潞山教授認為,將原住民事務的相關用語翻譯成中文,難點不僅是關於對中文、英文用詞的理解,還涉及對原住民歷史和文化的認識。

「首先要了解文化的敏感性,知道原住民本身希望用哪些詞,然後英文主流是用哪些詞,哪些詞在中文裡是不太敏感的,但在原住民和英文裡面是非常有爭議性的? 」

「作為翻譯,我們要了解原住民相關的內容,要了解他們的習俗和歷史背景。如果沒有這種敏感性,就可能歪曲(原意),或有冒犯這個民族或社區的風險。」

韓靜教授表示,在發表原住民相關觀點時,翻譯的準確性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基本的原則是,要尊重原住民特殊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習俗。如果按照普通英文的翻譯方式,就可能出現不准確甚至是誤解。

「舉個特別簡單的例子,Uluru Statement from the Heart,有些中文翻譯成《烏魯魯內心宣言》。這是不對的。因為烏魯魯從原住民的角度是他們族國的中心,而不是人類的心臟。它是精神的中心,所以應該是從原住民的一個國家中心發出的宣言,而不是內心宣言。」
Aboriginal flag
韓靜教授表示,在發表原住民相關觀點時,翻譯的準確性是至關重要的。 Source: AAP
另一方面,秦潞山指出,政府缺乏對原住民事務翻譯的連貫性指導。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因為我們沒有那麼多的資源來做這件事……政府部門他們決定使用哪一種英文,然後我們再翻譯成中文,這樣,翻譯的時候要確保政府各個部門有一致性,才不會有問題。」 他說,政府層面應該推出一個統一的原住民事務翻譯標準和範式,並使公眾可以容易獲取、參考。

「我們需要關注的是信息的獲取,而不是這份文件就直接派一個翻譯讓他去做。」

他說,「要保證翻譯資源的可獲得性,比如小冊子、傳單、建立網站、利用社交媒體等各個渠道和平台,目標受眾就會更廣泛。」

「政府應該有一個平台,在網站上把相關詞彙列出來,並且不斷更新,讓大家都能獲取裡面的資料。不僅是本次公投,很多政策都需要不斷地更新,讓大家了解這是正確的用詞。如果某個政策用詞翻譯錯了的話,結果可能是非常不一樣的。」
隨時緊貼 SBS 來獲取關於 2023 年「原住民之聲」入憲公投的最新資訊,包括透過全國原住民電視台 (NITV) 來了解澳洲原住民族的觀點。請瀏覽,以超過 60 種語言閱讀文章、收聽播客或收看視頻,亦可透過,免費串流收看最新的新聞報道及分析、紀錄片及娛樂節目。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及節目重溫。

分享
Published 6 August 2023 12:55am
By Olivia Yuan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