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午餐「變遷」:華人母親準備中餐 子女從尷尬到被同學羨慕

現居澳洲的華人母親Taylor Bi說,在午餐選擇方面,就讀小學的兩個子女,曾一度拒絕帶中式午餐去學校,因「吃的不一樣而被嘲笑」。但如今,她製作的中式「三道菜套餐」,兩姐弟在學校受到同學羨慕。

1.jpg

中式午餐盒(左)和西式午餐盒(右)。 Credit: AAP/Taylor Bi/Shelly Veronika

要點
  • 澳洲華人母親Taylor每天為孩子準備熱飯帶去學校。
  • 過去幾周,「白人飯」一詞在各大社交平台引發網友的熱烈討論。
  • 一些上班族和健身愛好者認為這是一種「更健康、更方便」的飲食方式。
現居澳洲的華人母親Taylor Bi說,在午餐選擇方面,就讀小學的兩個子女,曾一度拒絕帶中式午餐去學校,因吃的不一樣而被嘲笑」。但如今,她製作的中式「三道菜套餐」,兩姐弟在學校受到同學羨慕。

在澳洲,學生來自不同族裔和文化背景,他們所帶午餐盒內的食物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這種多元文化。

有的學生的午餐盒裡是壽司、果醬三文治,有的則是炒菜、米飯,或餃子等等。

對於育有兩名子女的華人母親Taylor Bi來說,中式飯菜是她每天為子女,帶到學校的日常午餐。

她向SBS中文指出,11歲的女兒(Nuo Qi)和九歲兒子(Nuo Lin)曾一度拒絕帶中式午餐到學校,因為和其他同學,食的午餐不同,覺得尷尬。

但慢慢長大後,他們的想法改變。 Taylor Bi說,如今,兩人只願意帶中餐。

和西式簡單快手的芝士火腿三文治相比,Taylor Bi準備的中式午餐盒看起來頗為豐盛,一些同學開玩笑地稱其為 「三道菜套餐(three-course meal)」。

Taylor Bi說:「用所有零食來換一顆餃子的事是真實發生過的。」

但由於學校表明禁止學生分享或者交換食物,其他同學只能投來羨慕的目光。
2.PNG
Taylor Bi 每天都為兩個讀小學的子女,準備中式午餐。 Credit: Taylor Bi

社交平台熱門話題

Taylor Bi說,當子女最初拒絕帶中餐上學時,她也曾準備過較為西式的午餐盒,比如芝士三明治和芝士餅乾(cheese cracker)。

在過去幾周內,這一被稱為具有極簡主義理念的飲食方式,在多個中英文社交平台上成為熱門話題。一些網友稱為「白人飯」,並分享了他們的食物照片和視頻,認為準備這些食物無需太多的烹飪技巧、時間和精力。

這些帖子都在社交平台上貼上相關的主題標籤。

據描述,這些食物多以冷食、清淡為特點,具體例子包括火腿芝士三明治、餅乾配芝士、沙律以及帶蘸醬的生胡蘿蔔或西芹等。

這種飲食方式引起熱議也是源於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些華人網友表示,這與華人傳統傾向溫熱飲食的習慣和觀念不一樣。 對「簡單快手「飲食方式的喜愛 但是,同樣有許多網友喜歡或者推崇這類極簡風格的西式午餐。

為了表達自己的欣賞和支持立場,另一個主題標籤#白人飯也是飯在中國多個社交媒體平台上出現。

一些沒有時間做飯的上班一族表示,這類「簡單、快手」的「打工仔午餐」,完全符合他們的快節奏生活。

此外,一些健身愛好者也表示,有的傳統菜式「重油重鹽」,相比之下,「少油少鹽」的飲食更有利於達到減脂效果。

營養師怎麼看?

那麼,營養師如何看待這類簡單又快捷的食物呢? 布里斯本註冊營養師Venus Zhang說,她第一次看到有關貼有這類熱門標籤的帖子時,配圖是數根胡蘿蔔和黃瓜,還有餅乾配芝士。

她稱,這類飲食看起來「簡單、方便、便宜」,但作為一頓飯來說,其營養價值「遠遠不夠」。

她解釋:「比如說餅乾配芝士,裡面只有四五片餅乾加一些芝士,再加一些火腿肉,就當做中飯。但是我們人體所需一日三餐,這些熱量是遠遠不夠的。」

除此之外,她還指出,火腿等醃製加工肉類由於含有亞硝酸鹽,可能會在人體內產生炎症。
在嚴重的情況下,(過多食用)可能會導致大腸癌。
營養師Venus Zhang
Vensus Zhang 她補充說,有的人做中餐往往使用味精,而許多人認為味精會引起頭痛和其他不適。

對於有的人提到「白人飯」比中餐「更健康」的說法,Venus Zhang認為並不准確。

她說,中餐包括不同的菜系,各有特色,那麼是要和哪個菜係比呢?

Taylor Bi就認為,作為華人,自己一直希望子女帶中餐返學。現在看到姐弟倆喜歡帶中餐,她非常高興。

「我就想說,現在你(子女)終於知道媽媽以前說的是對的了吧。」

本文的觀點和信息僅為提供普通資訊,未有考慮個人情況,不應視為對個人健康的建議。
任何有關醫療、健康或者飲食的問題,應諮詢專業人士。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

分享
Published 21 July 2023 8:30pm
By Nicole Gong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