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赞好」:抗衡假新闻?

a woman using her phone under a Facebook logo

Source: PA/ Niall Carson

下载SBS Audio应用程序

其他收听方式

大家若有留意新闻或有定期登入社交媒体Facebook的话,或会察觉Facebook已对使用介面作出调整,从此不再显示其他人所发布内容的「赞好」数量。Facebook声称,此举是为令用户能更舒适地表达自己意见,并提高他们在平台上分享讯息的质素,避免人与人之间互相比较。究竟这些理据是否有科学根据?余睿章在今集「时事百宝箱」为大家探讨。


Facebook公司旗下相片分享平台Instagram在2019年7月试行隐藏「赞好」数字后,公司自同年9月,逐步停止显示贴文「赞好」、「反应」(Reaction)及影片观看量等数字。

在新介面中,用户不能再直接看见其他人的贴文所得到的「赞好」或「反应」数字,但用户仍可点击查看「赞好」列表并自行点算「赞好」数量。
Facebook公司表示,此举旨在让用户能,并提高他们在平台上分享讯息的质素,同时亦希望减少用户发布帖文时可能出现的不安全感、个人对表达意见自由的负面观感或对群体意见的规避心态。

雪梨科技大学电脑科学学系讲师表示,三名美国研究人员早在2006年已着手研究文化世界中,作品质素及受欢迎程度之间「令人困惑不解」的反比关系。

他们推出一项,向用户显示一些来自不知名乐队的乐曲;用户可选择即时串流播放或下载乐曲。此外,用户被分成两个组别:第一组,系统随机排列显示歌曲,而歌曲亦未附有其他资料;第二组,系统根据歌曲被下载的次数排列,同时亦在旁边显示下载次数。
Piano Musical
Source: Warren Wills
研究结果显示,若显示歌曲下载次数,歌曲的受欢迎程度变得不均等(即其中一首歌的下载次数比其他高出极多)及难以预测(即若实验重复进行,最受欢迎的歌曲每次各有不同)。

根据上述实验,得以解释,指定作品如何在文化世界中兴起、流行,而为何指定作品的受欢迎程度非常高但其他作品却几乎不为人知。同时,更重要的是,实验亦可解释为何显示下载数量是一种「有害」的做法。

研究人员认为,网上产品(如一首歌曲)的消费模式分为两个步骤:用户首先根据其本身吸引性点击查看,然后再根据作品的质素决定是否下载。事实证明,歌曲的吸引性大多取决于作品的流行程度;若其他人喜欢某件作品,人们倾向认为作品值得一看。

因此,歌曲将被下载的次数就取决于目前流行的程度,但目前流行的程度则取决于过往的下载次数,,以致「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景象。

里塞旭表示,「MusicLab」实验与Facebook的情况相似:歌曲即Facebook贴文,而下载数量即「赞好」次数。
social media
Social media apps Facebook, Twitter and Instagram Source: AAP
在实验中,多人下载的歌曲越来越受欢迎,意味用户会减少浏览其他种类的作品,甚至可能令某些更高质素的作品被忽略。但对于Facebook如此供人分享意念或意见的平台,情况或是更为严重。

在「富者越富」的情况下,一个「受欢迎」的贴文可能得以广泛流传,以倍增的速度占领整个平台。结果,首先发布的内容则有更多时间流传、有更大机会汇聚「赞好」数量,成为「受欢迎」的贴文。

这个情况,正好解释为何假新闻或虚假消息得以「抢占先机」,而后期出现的真实消息或反驳论点却一般难以抵挡假新闻广泛流传的威力。

浏览更多最新时事资讯,请登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