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厨陈月意:跟澳洲分享中餐的先驱【我们的故事】

Elizabeth Chong is regarded as a Culinary and cultural ambassador by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Australia.

Elizabeth Chong is regard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ty as a culinary and cultural ambassador. Source: Museum of Chinese Australian History

下载SBS Audio应用程序

其他收听方式

陈月意(Elizabeth Chong)是澳洲最有国民认知度的中餐烹饪老师。她和她的家族见证了中餐及其背后的华人文化在澳大利亚逐渐被社会接受的那段历史。点击音频收听SBS中文对陈月意的独家采访。


陈月意(Elizabeth Chong)出生在中国广东,3 岁才来澳大利亚。上世纪90年代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位言笑晏晏的女士出现在10频道电视的晨间节目《早安澳大利亚(Good Morning Australia)》中,一边跟主持人Burt Newton闲话家常,一边手脚麻利地穿梭在锅台之间,向观众传授简单的中餐做法。

在登上全国性电视节目之前,陈月意一直在墨尔本开烹饪学校,还著有多部广受欢迎的厨艺书籍。其中的一本《中式厨艺遗产(The Heritage of Chinese Cooking)》是1994年法国著名拉玛兹耶奖(Prix La Mazille)评出的年度国际最佳烹饪书。
她也利用媒体影响力一直努力地向澳洲主流社会推广中华美食,并带领旅游团品尝墨尔本唐人街的特色中餐馆,提升中餐在澳洲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在澳洲尤其是墨尔本的华人餐饮界不少人都将她视为先驱者和老前辈。

家族波折移民史

陈月意是家族的第三代移民,祖父1853年以契约劳工的身份来到维州东北部小镇Wahgunyah从事土地开荒,后来成为商人,曾是Murray河附近早期华人社区的重要人物。65岁他带着妻子和在澳洲出生的6个孩子叶落归根,随后在中国老家去世。

陈月意的父亲William Chen Wing Young5岁离开澳洲,十几岁才跟几个哥哥回到墨尔本。刚来到澳大利亚的时候,因为中英文姓和名的顺序不同,“Wing Young” 被登记成他的姓氏。
陈氏家族1928年在墨尔本合影,William Chen Wing Young为后排站立右数第二人
陈氏家族1928年在墨尔本合影,William Chen Wing Young为后排站立右数第二人 Source: Culture Victoria
虽然基本不会说英文,但这并不阻碍头脑精明的Wing Young施展经商才能。
我父亲很有生意头脑,他从昆州进口橙子和香蕉到维州,然后在维多利亚女王市场批发出售,这家店后来发展成维妈市场上最大的水果批发公司。
淘到第一桶金以后,二十多岁的Wing Young回到家乡迎娶了陈月意的母亲带回澳洲,很快有了两个孩子。然而1929年母亲怀着陈月意二姐的时候,当时澳大利亚的《移民限制法案(Immigration Restriction Act 1901》也就是所谓的“白澳政策”收紧,她不得不返回中国。
March of the Great White Policy
The 1910 song, 'March of the Great White Policy' by W.E Naunton. Source: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尽管丈夫和两个孩子都在澳洲出生,身怀六甲的母亲没有得到优待,她的第三个孩子出生在归途中的香港。为了照顾家乡的妻儿老小和在澳洲的生意,陈月意父亲不得不两头奔波,直到1934年妻子的签证获批一家人才得以团聚。而陈月意就出生在这段动荡的时期,她也是兄弟姐妹中唯一出生在中国的人。

Dim Sim:有中国血统的澳洲“点心”

跟着母亲、祖母和哥哥姐姐来澳跟父亲团聚的陈月意最初几年生活在维多利亚女王市场对面Franklin st,住在父亲的店铺里。

那几年也是父亲Wing Young开始大量开始生产澳洲点心“Dim Sim”的时候。Dim Sim是一种拳头大小,外形像烧麦,里面没有糯米却填满肉还有蔬菜的小吃。现在澳洲超市、鱼薯店都很常见。澳洲人将其亲昵地叫做“Dimmie”,甚至出了国还对它念念不忘。

据说Dim Sim最初是淘金华工为解乡愁自己烹制的中国食物,Wing Young看到这种小吃颇受澳洲人欢迎,于是雇佣德国工程师将其工业化机器量产投放市场,并改良配方让其皮更厚、个更大。二战期间肉类限量供应,他不得不在Dim Sim的馅料里加入包菜、芹菜凑足分量,结果反而更合澳洲人口味。
Aussie dim sim was invented by Elizabeth Chong's father, William Chen Wing Young.
Aussie dim sim was invented by Elizabeth Chong's father, William Chen Wing Young. Source: Flickr/Sharon Robards CC BY 2.0
这种通常蒸着吃的点心走进鱼薯店源于陈月意哥哥Tom和一位希腊朋友阴差阳错的尝试。据说有一天Tom在给老顾客送Dim Sim的路上溜去找家里开鱼薯店的希腊朋友Joe钓鱼。中午两人饥肠辘辘,只好在没有蒸锅的鱼薯店里试着将Dim Sim炸着吃,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很快Dim Sim就从Joe家的鱼薯店借助希腊社区在这一行业的主导优势,走进了澳洲大大小小的鱼薯店,并成为一道“必点”小吃。

不想扎堆华人圈?别给自己筑起屏障

陈月意的父亲Chen Wing Young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却十分重视子女教育。上个世纪40年代他就把所有6个子女送去私校。那时候大多数华人还觉得花钱送女孩去读书是浪费,但Chen Wing Young却坚定地认为,女孩跟男孩一样值得培养。

陈月意和姐妹入读的是Presbyterian Ladies’ College(PLC 女子学校),这所学校在当时非常英式,除了陈氏姐妹几乎没有其他华人。陈月意在去私校前读的是公立小学,刚入私校她感觉有些不自在,似乎自己不属于那个环境。
“可能因为我们的背景跟其他人不一样,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但是这种感觉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因为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很幸运,我们的父亲是一个外向、阳光、快乐的人。他一直以身作则,教导我们向他看齐,从各个方面鼓励我们。所以我们尽管是华裔背景,但一直都很自信。”

在采访中,陈月意提起自己之前被学校请回去给学生做演讲的经历。在现在的校园里她看到亚裔身影多了不少,但她也听说学校里有某些种族的学生“扎堆”的现象。陈月意遗憾于某些华人孩子或家长给自己筑起的屏障,认为这样的小圈子妨碍了孩子在学校融入集体。

“尝试多参加学校的活动,这样你就可以被更多人接纳。当年我们跟大家一起玩棒球、篮球、游泳和网球。当你参加这些活动的时候自然就变成了团队的一员,就这么简单。”
如果只是固守自己的兴趣,就产生了屏障。沟通交流是一个双向的事,融入不了有时候很难说清原因在谁。

美食筑起的文化桥梁

陈月意当过一年的小学老师,尽管时间不长,却让她发现了教学的天赋和自己跟人解释和分享的热情。

结婚成家后,陈月意发现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她提出中餐烹饪的问题。

“结婚以后有很多人来要我示范怎么用中餐的方式做蔬菜,怎么煮米饭,我就一遍一遍地告诉他们。我老是为孩子所在的幼儿园或学校筹款,有很多活动都邀请我去做烹饪示范主持。后来我就慢慢成了厨师。”
Elizabeth Chong at her apartment
Elizabeth Chong at her apartment Source: Greg Gong
1961年陈月意在墨尔本Hawthorn区开设了一家烹饪学校。虽然事业起步得不早,但她娓娓道来的亲切风格,以及将中国传统文化穿插于料理介绍的教学方式,让学校一传十十传百,名气越来越大。

到陈月意晚年退休关闭烹饪学校的时候,跟她学过中华料理的澳大利亚人已有3万7千人之多。甚至连维州的现任女总督德绍(Linda Dessa)都曾是她的学生。2019年陈月意获颁女王员佐勋章时,总督边给她戴勋章边说:“我曾经是你的学生,自从上过你的烹饪课,我一直喜欢做中餐。”

得益于陈月意多年细水长流的宣传介绍,也因为华人人口的增加,近年来澳洲社会越来越关注中餐饮食文化。一家家中餐馆陆续登上澳洲美食评级刊物和榜单,中餐在澳洲人眼里早不复多年前低档的形象。
Elizabeth Chong at an workshop organized by Tongji and Fudan university alumni.
Elizabeth Chong at an workshop organized by Tongji and Fudan University alumni. Source: Jian Yang
陈月意说,这些年跟学生和观众的交流让她真实地感受到自己做的事有多么重要。

“很多澳洲人给我写信,在我给10频道做嘉宾的时候,告诉我他们多喜欢我的节目。”
他们说,我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把我自己,我的家庭、饮食和文化带到了他们家里。这么说让我立刻很有满足感。
“还有那些上完课的学生,他们也会告诉我有多喜欢我的课,这让我觉得自己的辛苦努力有了回报。

“在过去10年,还有移民特别是那些来自大陆、香港、台湾、马来西亚的亚裔移民告诉我,当年他们初来澳洲的时候,是我的节目让他们第一次找到了归属感。

“他们看到作为亚裔的我在电视上,讲解中华文化、中华美食,用英语向澳洲人解释。这让他们感觉到一种联系,一种熟悉,感觉不再是这里的‘外国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