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降价却买贵了,消费者如何规避“缩水性通货膨胀”套路?

Shrinkflation may become more common in supermarkets the next 12 to 18 months.

Shrinkflation may become more common in supermarkets the next 12 to 18 months. Source: AAP

下载SBS Audio应用程序

其他收听方式

常卖的商品包装小了,但价格低了,消费者最终却买贵了。如何规避这样的“套路”呢?


随着通货膨胀水平提高,产品价格面临上涨压力,民众的生活成本压力相应加大。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常买的产品的容量变少了?面对通胀压力,产品制造商和商家在价格标签、产品包装和容量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麦考瑞大学市场营销系高级讲师姚珺博士告诉SBS普通话,在通货膨胀压力下,为了避免失去消费者,生产厂商选择不提高产品价格,而是减少产品的尺寸和容量。这也就是所谓的“缩水性通货膨胀”(shrinkflation)。

姚博士说:“同样的价格,它(生产厂商)提供了更少的产品给消费者,不会让消费者太多地对价格上升产生敏感、厌恶因素;另一方面,它又能达到提高自己盈利的目的。”

消费者对商品价格更敏感

姚珺博士所作的一项研究就消费者对“缩水性通货膨胀”策略的反应进行了实际测试。在布里斯班的一家超市,研究人员采用4种方式来呈现6个产品的包装和价签,包括直接提高价格、减量不加价、加量加价、减量减价,这些方式下的单位产品价格涨幅相同。测试结果发现,减量减价的产品包装销售策略更受消费者青睐。

姚博士说:“我们发现,当一个产品的价格降低,但产品尺寸降低更多的时候,消费者是没有觉得那么讨厌和敏感的。”

“消费者主要看到价格降低了,但是对产品尺寸降低更多没那么敏感,(这种方式下的)产品反而因此销量上升。”

框架效应的力量

姚珺博士分析称,这些结果表明了心理学“框架效应(framing)”的商业力量(框架效应指人们就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做出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首先,这项测试凸显了“曙光效应(silver lining effect)”,即由一个小的收益(较低的价格)和一个较大的损失(更小的尺寸)组成的混合结果比仅由一个较小的损失(价格上升或包装缩小)组成的净结果更有利。

这种效应与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维斯基(Amos Tversky)提出的“损失规避理论”有关,该理论认为,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其难以忍受。

其次,价格比尺寸更引人注意,并被赋予更多的权重。因此,购物者受价格下降的影响比受包装尺寸减少的影响更大。

研究人员把这归因于一种自动的认知反应,即人们对低价有固有的偏好。

如何规避缩水性通货膨胀的套路?

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消费者保护法要求零售商显示产品的单位价格。

姚博士表示,观察商品的单位价格可能是规避缩水性通货膨胀“套路”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消费者往往难以记住商品此前的单位价格。

他说:“对很多消费者来说,他不会去记住,或者不会去那么重视单位价格。”

“我们准备向政府提出一些建议,看能不能立法,比如说在价格标签上把单位价格标的更明显、更大一些。”

“第二,凡是发生任何价格的变化的话,要把单位价格也标出来,这样更有利于消费者判断之前的价格是多少,当然有权利选择买或者不买这个产品,这样就会对消费者有更好的一个指引和保护。”
如果这方面我们(澳大利亚)能提高的话,其实也对整体民生有一定的帮助。
请您点击收听完整内容。
LISTEN TO
How can consumers avoid the ‘shrinkflation trick’? image

商品降价却买贵了,消费者如何规避“缩水性通货膨胀”套路?

SBS Chinese

09/05/202210:02
本文还参考了姚珺博士

SBS致力于用60种语言报道最新的COVID-19新闻和信息,详情请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