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前的混乱:中国人还要承受“非必要”多久?

“非必要不出境”六个大字,是拦在许多证照过期但被拒绝换发的中国人面前的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而“非必要”三个字如今也成为了新一代网络热词。

Shanghai Disneyland Reopens To The Public

SHANGHAI, CHINA - JUNE 30: People rest infront of the Enchanted Storybook Castle at Shanghai Disneyland on June 30, 2022 in Shanghai, China. (Photo by Hu Chengwei/Getty Images) Credit: Hu Chengwei/Getty Images

毕业于墨尔本大学、曾在澳大利亚工作数年的小熊*,护照过期快一年了,但如今在北京工作的她却仍旧无法办理护照换发。

“非必要不出境”六个大字,是拦在许多像她一样证照过期,但因为没有“合理理由”而被拒绝换发的中国人面前的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

而“非必要”三个字——由疫情防控政策术语中衍生出的网络新热词——如今也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讨论。

“看不到未来的可能性”

在澳工作两三年后,小熊为了互联网黄金时代而毅然回到中国。

彼时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正在迅速崛起,小熊称自己满怀希望、充满动力地甘心加入“内卷”大军,并对这个“黄金时代”心怀感恩。

几年后,她的事业有了重大发展,并且也解决了婚姻大事,但她对SBS普通话说,自己如今并不快乐。

“现在的环境比两三年前整个感觉还要压抑,不只是职场压力大,”她说。

“就是感觉大家连最后一点点希望都没有了,既看不到过去的可能性,也看不到未来的可能性。”
两年疫情中,小熊辗转由沪至京,工作、生活的变动再大,都没有“清零政策”前后的变化来得震撼。

她经历过“非必要不返乡”的春节,也经历了“非必要不聚集”的婚礼。如今,新婚燕尔想回到熟悉的墨尔本度蜜月的她,又因“非必要不出境”而被拒绝更换已过期的护照。

曾经决然地把澳洲抛诸脑后的她,如今在高压的工作之余,偶尔也会想想曲线“润”——十年或二十年后重返澳洲。

“可能以后回澳洲给孩子陪读吧,”但随即又自嘲地说:“算了,不想了,我现在想旅游都出不去。毕竟‘非必要’。”

“快乐有罪吗”:“非必要”阴影下的中国人

自从“非必要”被中国各级政府用在防疫政策术语中后,这三个字渐渐似乎成为了许多中国人头上的阴霾。
2022年10月31日,上海卫生当局通报发现一例新冠阳性病例,曾去往迪士尼乐园。游乐设施仍在运行,上万游客却被忽然告知乐园入口已经关闭,所有人必须立刻进行核酸检测。排队做项目,变成了排队做核酸。

这个被称作“地球上最快乐的地方”的大型主题公园,一下子变成了让游客“又冷又饿”的伤心之地。

事后,中国主要社交媒体微博上有人发文声讨自己的快乐成为“非必要”,获得了上百点赞。

该网友写道,自己因去过迪士尼而“被判定为密接”,“担心连累公司、连累学校、连累小区,在各种群里疯狂道歉”,并质问“给大家添麻烦是因为我出去玩这件事吗?”并配上了写有“活着有罪吗”字样标牌的图片。
快乐是我活着的必要,而不是非必要选项。快乐有罪吗?
weibo.png
微博网友发文称因为去过迪士尼而“被判定为密接”并因害怕影响小区、单位、学校而四处道歉。
非必要不离校、非必要不出市、非必要不离境、非必要不返乡、非必要不聚集等属于“清零政策”的防疫术语,限制着中国民众休假充电、探亲访友、婚丧嫁娶等重大事宜。

许许多多原本正常的活动,在疫情期间成为了“非必要”。

社交平台上,众多受“非必要不离校”限制被封在校不得外出的大学生纷纷分享自己在宿舍的自娱自乐:办时尚大秀、用纸箱自制“宠物狗”并牵出外“遛狗”等行为一时间风靡全网。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walking paper dogs.png
在社交媒体被广泛转发的因封校而制作“纸箱狗”并遛狗自娱自乐的中国大学生。
曾在意大利留学、如今定居上海的菲菲*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发文称,“遛狗”是大学生们能争取到的“非必要生活”:“因为一个人只有‘必要生活’,是活不下去的。”

人权观察:“为了清零而清零”

国际非政府组织人权观察高级研究员王亚秋表示,以“非必要”为由限制民众行动,是中国地方级政府对中央“清零政策”的具体执行,然而“为了清零而清零”的举措实际上本末倒置,“其实就是通过剥夺人的行动自由、基本生活需求来达成中央的指令”。

她对SBS普通话说:“‘清零政策’现在已经不是一个保护人民生命和健康的手段,它本身成了一个目的,为了清零而清零。”

“至于你为此而被剥夺人权、遭遇困难 、甚至失去生命,在政府眼里,这反而是次要的。”

她指出,上海五月大规模封锁期间,原本“有车有房、有好的工作、生活得挺好的中产阶级”面对严苛的控制带来的重大后果时,开始意识到“我在这个问题上完全没有话语权”。
Human Rights Watch Senior China researcher Yaqiu Wang
国际非政府组织人权观察中国部高级研究员王亚秋。 Source: SBS
“到网上去一说,中国政府把这个贴给删了;或者当地公安部门会打电话说你不要在网上骂政府。他就意识到我需要我的人权。”

“所以我希望这种事情能够让普通民众意识到,人权是说到底非常重要的。”

王亚秋此前曾对SBS普通话表示,她眼中的中国最严重人权问题是言论的不自由,导致民众伟大的创造力被抹杀。

“我在中国这个教育系统里长大,从小就觉得所有人其实都有感受的,就是你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上语文课的时候,要背下来鲁迅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写在考试卷上,你完全没法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这会让人觉得很压抑,我觉得这种压抑的感觉很多人都是有的。这是中国的现实。
她指出,拥有十多亿人口的中国,本可以拥有伟大的创造力。

“想象一下,假如中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家,想想看那些文学、艺术、音乐作品,它会是多么的繁荣灿烂。作为一个中国人,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非常遗憾的。所以我觉得这是对中国人最大的侵害之一——人的天赋、人的创造力,被抹杀了。”

不过,小熊倒认为,中国人在用另一种方式释放自己的创造力。

“大家都会暗搓搓调侃。‘保卫非必要’、‘非必要不发疯’之类的都是我们在绞尽脑汁地用不会被删除的语言说想说的话。”

防疫新政:曙光前的混乱

近日,中国当局宣布调整防控措施的“二十条”新政,包括取消国际航班熔断机制、减少国际旅客登机前核酸检测次数、缩短国际到达旅客隔离时间等。
一些中国城市如石家庄已经取消了大规模核酸检测,但其它一些城市的防疫政策似乎又有所加强,各地做法不一、略显混乱,民众在网络抱怨政策“令人困惑”。

目前,小熊工作生活的首都北京也在新政颁布后出现了防疫政策的小规模混乱:到朝阳区工作的她被要求出具24小时内核酸阴性报告,但一街之隔的东城区却是另一番景象,“感觉自己生活的不是同一个北京”。
对于“二十条”是否意味着自己终于可以摆脱疫情带来的重重限制,小熊展现出谨慎的希望。

花旗分析师写道:“我们认为,这一系列重大变化标志着‘清零政策’结束的开端……我们预计,随着未来几个月加强疫苗接种率的迅速上升,全面重新开放的准备工作将会加快。”

但仲量联行(JLL)首席经济学家庞溟(Bruce Pang)对路透社(Reuters)表示,不应对本次中国防疫规定的调整 “过于乐观”。

他说:“COVID政策短期内只会进行微调。”
但小熊仍旧期待着混乱后的曙光。

“想换护照,做点‘非必要’的消费,比如去原产地买澳白大珍珠,”她笑谈。

*为保护当事人,小熊、菲菲为化名。

(本文系SBS中文普通话节目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需内容合作,请来函联系:chinese@sbs.com.au或mandarin.program@sbs.com.au)

SBS致力于用60种语言报道最新的COVID-19新闻和信息,详情请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请在  和 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分享
Published 22 November 2022 11:06am
Updated 22 November 2022 12:14pm
By Lorien Chen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