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出现“香港帮”邮递员:这份工作助我融入澳大利亚

“邮差叔叔送信纯熟迅速送出”,这绕口令是不少香港人的童年回忆。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澳大利亚最北端的首府城市达尔文,香港移民是邮递行业的“主力军”。

Darwin postman

三位来自香港的“邮差叔叔”都是移民达尔文后才首次接触这个行业。 Source: Supplied

在人口只有14万多人的北领地首府达尔文,位于市中心的澳大利亚邮政(Australia Post)办公室,每日天色未明便已灯火通明。数十名邮递员在这里整理信件等等,开始一天的繁忙工作。

其中一位来自香港的邮递员黄泰和(Stanley Wong)向SBS中文解释:“这边当邮递员需要4点多5点返回公司总部,与其他30多个邮递员一同分发属于自己负责区域的信件。”

他不是达尔文唯一一位港人邮递员,事实上有多达6人是香港移民,已占总人数约五分之一。

加快了解达尔文

在香港从事气体工程师、去年与家人一起移民澳大利亚的Keith Sun表示,在达尔文当邮递员的经历很有趣,因为这是他在香港不会接触到的工种,而且从中得益不少。
Darwin postman Keith Sun
在达尔文当邮递员的Keith Sun认为,这工作令他对本地有更深入的认识。 Credit: SBS Chinese/Abbie Ng
Keith相信,作为新移民,认识新居住环境很重要。他表示,因为需要经常驾车送信,除了自己负责的区域,有时也需到另一区域派递,因此会对不同地区有更深入的认识。

“当邮递员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人,与他们聊天、分享,建立关系又互相勉励,感觉这里的人都很友善。”

“其中有一位同样是新移民的婆婆,每当我派信至她家或附近邻居时,她都会给我自家制的家乡小食。虽然她的英语能力不佳,大家语言不通,但这举动很暖心。”
当邮递员令我了解达尔文更多。
而黄泰和同样是去年与家人移民到达尔文。对他而言,当邮递员让他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重拾亲子乐。

“我以前在香港是做工程的,每晚收工回家已经7点多8点,小朋友很快就要睡觉准备明天上学......现在我每天大概下午一点多下班,可以接他们放学、送他们上兴趣班之余,更可加深与小朋友之间的关系,这是我(转行)做邮递员的最大得益。”

当邮递员半年,他认为自己选对了工作:“邮递员这工种及工作时间对我来说最适合不过,因为我在香港时早已习惯5点多起床,所以早起床难不到我。”

无惧日晒雨淋

谈到当邮递员最大的挑战,Keith认为是天气——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普遍温度高达30度以上的达尔文户外工作,“日晒雨淋”是每一位邮递员的日常写照。

“达尔文天气很热,尤其在雨季(每年10月至4月),气温高之余又经常下雨。热、晒不是最大问题,下雨才是,因为雨水会弄湿信件,我们要设法避免信件湿透。”

黄泰和也认同,达尔文的天气令人吃不消,“雨季期间时而大雨时而阳光普照,即使有工作雨衣雨裤,鞋子都会湿透,加上很焗身体会不断出汗。”

幸好他以前在香港时,已体验过这种“外面雨水,里面汗水”的情况。“我也曾在地盘工作多年,所以在这这从事户外工作对我来说很快就习惯。如果想投身邮递员行列,要有心理准备需要早起床及每天日晒雨淋工作。”
Darwin postman
黄泰和工作时会随身携带这“户外三宝”:水、太阳眼镜及防晒霜。 Source: Supplied
此外,Keith讲述曾有同事打开信箱准备放入信件时发现有蛇、青蛙在内,而较普遍的是被狗追。“不少人没有关好家中铁闸,每次当我们到达他们家门时,狗只就会冲出来吠叫甚至咬人,这都很常见。”

“曾经试过有一条街道,因为某一家的狗只没有系上狗带并具攻击性,所以邮局决定暂缓派递至该范围,并通知市政府联络客户处理,待一切安排妥当时,我们才恢复该条街道的派递服务。”

澳大利亚邮政的数据显示,自今年7月以来,邮差被狗只袭击的事件平均每日发生7.5起;随着一年中最繁忙的派信及包裹时间临近,每周接获有超过50名邮递员在派递信件及包裹时遇袭, 其中昆州和新州最严重。

虽然这似乎是苦差,但两人都很享受邮差这份工作。

黄泰和重申当邮递员让他重拾更多亲子时间,同时更了解居住的地方、融入当地,因此并没计划转工:“只要他们一天没炒(解雇)我,我就继续做下去。”
 
Keith也认为,虽然工作时遇上不少困难,但有一群香港人一同在异乡工作,却倍感亲切。

他举例说,本地人午餐时只会简单地吃一块饼、一包薯片、一块三文治,而港人同事则喜欢一同坐下来,一边聊天一边吃粉、面、饭等正餐。

但另一方面, 他又认为常围在一起以广东话对话也不太好:“当地人或许认为这做法有欠尊重,始终他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可能会引起误会。”

语言及文化冲击

这些“邮差叔叔”其实在成为同事之前已互相认识。他们是一个成功申请为澳大利亚永久居民、于北领地生活的香港人社交群组的成员,互相分享日常资讯。

他们在香港时都是从事工程、银行、保险等行业,而由第一个香港人开始应征邮差后,每当发现有职位空缺就会透过社交群组互相通知,然后陆续有新人加入——达尔文的邮递员队伍因此逐渐形成了“香港帮”。
Darwin postman Lawrence Lee
李伯康曾在达尔文任职柜位邮差半年。 Source: Supplied
移民达尔文一年的李伯康(Lawrence Lee)告诉SBS中文,他也是朋友看到邮局门前贴有招聘启事而推荐他应征的。他当晚立即准备求职简历,翌日就亲自上门递交文件及即场面试,数日后便成为邮局的一名柜位邮差。

曾在香港的市场推广及营业部门打滚10年,李伯康以为自己已经练得一身好武功,应付客户应该难不到他,但原来一开始工作时也经常碰壁。

“因为刚落地(澳大利亚)不久,所以还不习惯用英语沟通,尤其澳大利亚人有很重的口音,来自不同地方又有其地道口音,好多时都听不明白他们的要求,场面很尴尬。”

除了语言上的挑战,第一天工作就需要站在柜台前处理邮局大小事宜,“边做边学”是他的另一压力来源。

“我工作的邮局人手长期不足,只有四五人,老板又刚接手(经营)邮局不久,而其中一位同事和是新人。即我们当中只有一位资深同事,因此所有人只可倚赖她又或靠自己。”

当时,李伯康每晚放工后都会在家浏览邮政网页,开启香港人的“工作狂模式”,希望能更快熟习工作。然而,他认为这里的工作文化与香港分别太大,令他有时候都会感到气馁。

“这里不会有职场训练,也不会有一个系统告诉你该怎样做,很多时候每人的做法不同,我根本不知道如何是好。”

由客户到朋友

虽然李伯康只做了半年邮递员便已转行,但他坦言很幸运获得这份工作,不但短时间内语言能力有所提升,又可赚取本地工作经验有助转工,更让他首次在澳大利亚尝到满足感的滋味。
Darwin postman
李伯康在最后一天工作日与同事们于邮局内合照,晚上他们更为他举办欢送会,让他感到很暖心。 Source: Supplied
“当知道有客户特地写电邮到邮局或在Google上公开赞扬我的服务时,我感到很高兴、很满足,这是一份肯定,也使我有更多本钱找另一份工作。”

由于工作的邮局正是李伯康所住的小区,所以平日不时在附近公园、超级市场甚至学校等地方遇到客户,他认为感觉很奇妙。

“我们认得大家,会互相打招呼、聊天,感觉如朋友一样,这里的人都很友善。有次我和家人外出吃饭遇上一位相熟客人,更一同边吃饭边聊天,还互相加了社交平台做朋友。”

他笑言,当时下班后仍然“有压力”,因为随时随地会偶遇客户,“所以外出时一言一行也会多加注意!”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关注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苹果播客、谷歌播客、Spotify等播客平台随时收听和下载SBS普通话音频故事。

请在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分享
Published 19 December 2023 9:20am
Updated 22 March 2024 2:56pm
By Abbie Ng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